
孙起老师作为领读人
6月7日下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凝心聚力·青年沙龙”第二期学术阅读活动。本期阅读活动由孙起老师领读,王旖旎副教授对话,青年沙龙秘书姜静博士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杨永锋教授、院长唐珍名教授、副院长、沙龙负责人阳美燕教授出席,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四十余人参加。

参会领导
孙起老师从国内外学者研究舆论的难点以及目前的政治现实入手,提出美国作家、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的《幻影公众》一书对于我们理解舆论、理解公众的重要意义。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一书中力图证明“公众舆论不是上帝的声音,也不是社会的声音,只不过是旁观者的声音?!惫谥换峁刈⒂胱约呵猩砝嫦喙氐纳缁嵛侍?,而最终形成的公众舆论不仅无法对复杂的事件表达出具体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还会被少部分群体引导。最终,李普曼认为“我们必须摒弃民主治理能够直接表达人民意愿的观念,我们必须摒弃人民统治的观念”。李普曼通过对公众以及公众产生的舆论的论述,表达的是对美国代议制民主的失望。
最后,孙起老师从“民主社会的发展转型”与“大众时代的来临”两个方面论证了本书的观点对我们的启发。孙起老师评价道:李普曼虽然不是体制内学者,但并不意味着他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学术研究来看,学者在研究问题时要避免内眷化,要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度,跳出媒介看媒介,做有人类价值的研究。

老师与同学们认真听讲
在对话环节,王旖旎老师就“局内人、局外人的视角审视本书的观点”、“专家与公众一样借助媒介了解现实,如何看待专家、精英制定政策的悖论”以及“杜威的参与式民主与李普曼观点的异同”三个问题与孙起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交谈。随后邓宇航同学与谢娟老师也提出自己的问题,孙起老师一一进行解答。

现场交流环节
活动的最后,院长唐珍名首先对孙起老师的领读做了高度评价,其次从三个关键词出发提出自己对本书的看法和对学术研究的期望与要求。第一个关键词是“背景”,他提到要理解李普曼的《幻影公众》和《公众舆论》两本书的观点,必须要结合其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书本内容的观点是读书时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个关键词是“交叉”,在李普曼的《幻影公众》中,引用了大量的法学、哲学的知识来论证公众,而新传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这种跨学科的思维和视角。最后则是“聚焦”,他期望青年学者做学术研究时,要做真学问,真做学问,把文章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院长唐珍名教授发言
责任编辑:周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