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学术交流互进传统,提升新时代科研学术文化氛围,9月6日生物学院在综合楼208顺利举办“求是讲堂”。本次讲堂由湖南大学教务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共同主办,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承办。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董晨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所长刘明耀,同时分享学术经验与科学智慧。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涂海军主持报告,同时出席本次讲堂的还有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生物学院副院长姚瑞枫和教务处副处长兼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肖靖。本次“求是讲堂”由生物学院2023级全体研究生参会。会议伊始,上海交通大学董晨院士应邀作了题为“T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的专题报告。董晨的报告内容围绕免疫耐受与肿瘤免疫治疗展开,主要聚焦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中T细胞耗竭的机制。他首先介绍了癌症免疫治疗的靶点B7超家族成员1(B7S1)的发现,阻断B7S1可以抑制T细胞的耗竭和小鼠肿瘤发展,而同时阻断B7S1和PD-1具有协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作用。接着他介绍了转录因子NR4A1转录调控T细胞耐受及耗竭的新机制,该发现被视为T细胞功能调控领域的重大进展。最后,董晨进一步介绍了团队近期的研究工作,阐释了IL-10/21-STAT3信号通路调控CD8+T细胞分化为终末耗竭型T细胞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为临床开发更加有效的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T细胞、肿瘤免疫疗法、免疫耗竭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
紧接着,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刘明耀教授向与会师生做了题为“邦耀实验室:从原创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刘明耀教授介绍了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的原理过程、临床转化研究中的痛点和关键要点、其团队研发的三种治疗策略及优异的临床结果。刘教授首先介绍了通过CRISPR技术编辑自体造血干祖细胞的基因疗法BRL-101,该疗法已成功帮助6例儿童患者、3例成人患者脱离地中海贫血症的输血依赖。CART疗法市场需求大,然而传统疗法依赖于病毒系统递送,时间价格成本高,且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低,为解决这些痛点,刘教授及其团队结合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和CAR-T技术的优势,研发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的治疗策略——Quickin CART。刘教授介绍到其团队正进行非病毒递送联合通用型CART的研究,以望治疗更多的疾病类型、降低治疗成本,造福更多患者。

随后,刘明耀教授就师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参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董晨,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药学院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双聘教授、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PI,首届新基石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免疫学研究,在T细胞分化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发表论文280篇,总被引用次数达35000余次,曾七次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先后获得美国免疫家学会BD Bioscience研究者奖、国际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协会Biolegend-William E. Paul Award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吴杨医学奖等。
刘明耀,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特聘专家,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明耀教授致力于G-蛋白偶联受体( GPCR)在个体发育和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机理及靶向药物研发同时在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的技术应用转化中做出卓越研究。自2007年引进回国后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973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等。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PNA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论文引用2万6千多次,H-Index83,连续多年被评为高被引学者,申请专利200多项,授权100余项。2012年至2020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华师大-以色列海法大学科学与技术转化研究院院长。2012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17年起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肿瘤细胞分会会长,2020年起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2021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首届杰出学术贡献奖。
责任编辑:孙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