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日,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三下乡”调研团队走进浏阳市永安镇西湖潭村,解码该村从“镇域经济倒数”逆袭为“产业强村”背后的原因。昔日茶山变厂房,村民变股民,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浪潮中,一幅“土地生金、产业兴村、人才回流”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三下乡调研团队在尚东产业小镇门口合影
破茧:从茶山到产业园的土地改革
“以前租给茶农几十元一亩,现在每亩年租金8000元,还每五年递增5%!”尚东产业小镇工作人员的介绍让调研团成员惊叹。2017年,作为全国33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之一,西湖潭村将354.38亩林地“变”为工业用地,开创了“土地入股+企业分红”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企业协议入市,每亩每年可获5600元分红。如今,一千一百多亩入市土地上,140家家居建材、智能制造企业拔节生长。龙头企业带动完整产业链形成,包装新材、智能家居等三大产业集群让“乡村车间”比肩城市园区。

三下乡调研团队同尚东产业小镇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蝶变: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增收”
西湖潭村党总支书王和胜向调研团成员们介绍道,西湖潭村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期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和二期参照国有土地征收价格模式。一期模式中,村民将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合作社与商家协议入市,每亩每年8000元,村与村民按三七分成,同时村占商家公司10%股权,获固定分红。这种模式既让村民既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又能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二期模式则参照国有土地征收价格,一次性给村民50年土地款,50年后土地仍归村民,保障村民的长远利益。项目落地后,西湖潭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万元跃升至6万元,3000余本地岗位让众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惊喜的是,土地改革还激活了乡村业态——超市、民宿、物流点如雨后春笋,村民既拿土地分红,又赚务工薪金,还靠物业出租增收。

三下乡团队同西湖潭村村书记进行访谈

王和胜书记向三下乡团队介绍西湖潭村展览馆
筑梦:企业入驻,带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土地入市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目前,全村有约140家中小微企业,涵盖家居、建筑材料、包装等多个行业。除了企业带来的工业发展,西湖潭村在农业方面也积极探索。17年前主打烤烟种植,现今已大幅缩减。年轻人多进厂打工,耕地承包给大户及部分散种的老人,采用机械化耕作,每亩纯收益400 - 500元,加上国家补贴,大户年收入可达十万以上,耕地未出现荒废。同时,村集体经济也蓬勃发展。土地分红、企业配套设施出租和老学校出租也带来了可观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硬化、水利建设、美丽屋场建设等,还投资七百多万元建楼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的全面发展。

三下乡调研团队在西湖潭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与王和胜书记的合照
“当354亩试点田长出‘亿元产业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土地价值的释放,更是改革激活的乡村生命力。”如今的西湖潭村,在土地改革的春风中抽枝展叶,而湖大学子的三下乡实践,恰如一滴活水,让乡村振兴的图景更添灵动。这场跨越校园与田野的青春对话,正在书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湖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