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湖南大学“麻冲乡云耕兴农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湖南省湘西州麻冲乡开展三下乡调研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访上麻村、老洞村、竹山村、高通村、扭光村等村落,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基地与非遗传承现场,聚焦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入户访谈、座谈交流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探索乡村振兴的本土路径。

(图为麻冲乡政府与实践团交流会)
背景介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麻冲乡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独特的自然禀赋,在非遗活化与特色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为深入了解当地实践成果与面临的挑战,湖南大学云耕兴农实践团以“湘土躬行,云耕兴农”为宗旨,开展此次调研,旨在为麻冲乡非遗传承与农业提质提供参考,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指尖与声韵间的传承:非遗文化的活态绽放
麻冲乡的非遗文化如散落的珍珠,在岁月流转中闪耀着民族智慧的光芒。实践团通过走访老洞村与竹山村,近距离触摸这些文化瑰宝的传承脉络。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传统苗族服饰)
在老洞村,实践团入户拜访保留苗族传统服饰的老人,亲眼目睹了绚丽的苗族服饰与精湛的刺绣工艺。老人现场演示老式织布机的操作,讲解服饰纹路中蕴含的迁徙历史与信仰传说——每一针线都是民族记忆的延续。村中留存的苗寨土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战争时期的地下逃生通道、望烽台的瞭望遗迹、墙体上的抗战枪眼,以及第四十七军会议旧址,将红色历史与苗族文化交织成独特的记忆图谱,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丈量与村民口述,详细记录了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与保护现状。

(图为团队观摩银饰制作过程)

(图为团队采访苗布非遗传承人)
竹山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实践团在村口体验了“拦门酒”仪式,村民举杯敬酒、对唱苗歌、击鼓伴奏,让苗鼓苗歌的韵律成为文化交流的第一语言。在非遗展示现场,国家级苗绣传承人飞针走线,将苗族图腾绣于布帛;竹编艺人以竹为材,从日常箩筐到工艺竹丝扇,指尖翻飞间展现生活智慧;苗族银饰匠人演示着铸炼、锤打、雕花等三十多道工序,每一件银饰都凝聚着手工艺的温度;“湘西哭嫁”表演则以情感共鸣,让游客体会土家族婚嫁习俗中的感恩与不舍。实践团通过拍摄记录、与传承人深度对话,系统梳理了这些非遗项目的技艺流程与传承现状。
麻冲乡的非遗文化传承呈现“传统守正与创新活化”并行的特点:老洞村以建筑与服饰承载历史记忆,坚守文化根脉;竹山村则依托旅游平台,将苗鼓、苗绣、竹编等非遗转化为体验式产品,既增强了文化认同,又带动村民增收。这种“?;?利用”的模式,为非遗在当代的可持续传承提供了有效路径。
沃土与匠心下的耕耘:特色农业的突围之路
特色农业是麻冲乡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实践团聚焦高通村“叮咚响大米”与扭光村菜籽油两大产业,深入探究其发展逻辑与突围策略。

(图为团队参观“叮咚响”大米加工厂)

(图为“叮咚响”大米产品实物)
在高通村,实践团先走进大米加工工厂,村支书详细介绍了2017年由湖南建行赞助、合作社共同出资购置的全流程加工设备——从晒谷、脱壳到打包,3名工人即可实现每日20吨的加工量,机械化操作贯穿全链条。随后,实践团与合作社带头人座谈,了解到其2013年返乡后,从农科院引进玉针香等高端稻种,以“提供稻种—2.5元/斤回收稻谷”的模式联结农户,带动高通村及老洞村农户增收。在稻田实地考察中,实践团发现这里海拔高、土壤富硒,2015年修建的水渠引入溶洞泉水(“叮咚响”由此得名),亩产达800斤;合作社正试种降“三高”功能的新品种,实践团成员记录了试种面积、生长数据及检测计划。

(图为团队参观菜籽油生产车间)

(菜籽油产品实物)
扭光村的榨油厂是实践团关注的另一焦点。团队参观了从清洗、炒制到精炼的全生产流程,了解到当地菜籽收购价3元/斤(高于市场价),100斤菜籽出35斤油,产出的原油与二级油(达国家标准)分别定价110元/5升、120元/5升。但负责人坦言,因销路单一(主要供机关单位)、本地自榨习惯普遍,设备日产能1500斤却难以满负荷运转。对此,实践团现场开展帮扶,向负责人与村支书传授直播运营技巧,协助策划菜籽油推销直播,助力拓宽销路。此外,实践团还徒步考察了乌龙山,结合其原生景观与苗族文化资源,建议在生态保护前提下规划徒步体验项目,挖掘旅游联动潜力。
麻冲乡特色农业展现出“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的特点:高通村以机械化加工、合作社联结、功能稻试种打造大米品牌,虽面临盈利空间有限的挑战,但保本运营与碎米酿酒的补充模式展现韧性;扭光村榨油厂通过高于市场价收购带动农户,在实践团协助下探索直播破局,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两地均以“品质优先”为核心,在产业链完善与市场拓展上持续探索。
躬身耕耘见真章,助力振兴启新程
经过十多天的实地调查,实践团总结当地优势亮点,一是非遗文化根基深厚:苗族服饰、苗绣、竹编等技艺保存完整,竹山村“旅游+非遗”模式成熟,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双赢。二是特色农业基础扎实:各村依托自然禀赋形成差异化产业(如高通村富硒大米、上麻村黄金茶),合作社、“政府+企业+农户”等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增收,机械化与科技应用(如高通村无人机喷药、加工设备)提升生产效率。三有政策与外部支持到位:湖南建行赞助加工设备、农业局提供稻种支持、政府补贴黄金茶种植等,为产业起步提供保障。
此外现存问题也不少,包括非遗传承活力不足:老洞村传统技艺依赖老年人,缺乏年轻传承人;红色遗迹与民俗的产业化开发程度低,未形成规模效应。特色农业产业链不完善:高通村大米盈利空间窄,品牌溢价能力弱;扭光村菜籽油销路受限,产能闲置;上麻村黄金茶抗风险能力弱,品牌建设滞后?;褂凶试纯⒂氡;っ埽号す獯逦诹皆肮劭⑷狈婊?,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旅游价值待解。
此次三下乡调研中,实践团既见证了麻冲乡在非遗活态传承与农业提质中的创新实践,也直面了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农产品销路狭窄等现实挑战。这些一手信息让团队更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需兼顾文化根脉守护与产业市场突围,需“因地制宜”与“外部助力”双向发力。 此次调研的意义,不仅在于为麻冲乡非遗文化传承与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思路,更搭建了高校与乡村的沟通桥梁。实践团将持续跟踪当地发展,以青春智慧助力麻冲乡在非遗活化与农业升级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民族文化的光芒与田野的希望共同照亮乡村振兴之路。